作者:汪志鹏
一、达克效应
有个人去抢银行,逃跑后,但很快就被警察抓到了,他就问警察:“你们怎么知道是我抢的银行?”警察蜀黍说:“我当然知道是你啦,你抢银行的时候没有戴头套,你的脸被监控拍的一清二楚。”抢劫犯一脸蒙蔽的说:“不对呀,我脸上涂了柠檬汁呀,柠檬汁不是可以隐形的吗!?!”
原来这个抢劫犯不知道从哪里得知用柠檬汁写字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就想当然的觉得柠檬汁可以隐形,于是不顾柠檬汁辣眼睛涂满全脸,跑去抢银行。结果可想而知。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个笑话,他可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这事引起两位大学教授的好奇心,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人呢?于是展开研究。发现了这是一个认知偏差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达克效应。
1.达克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越是缺乏知识、技巧和能力的人,越无法看清自己的不足。这种人经常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中,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无法客观的评价他人。
2.举个栗子:
考完试大家都喜欢估分,预测一下自己的成绩,调查结果显示:越是成绩好的人估的分越准,而那些成绩较差的人估分离最终的分数差距越大。
类似的现象在我们身上和身边大量存在。那些认为自己开车技术的人好的人,实际的驾驶水平一般。那些功夫修为比较高的人反而越谦卑…..
上面的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当你蠢到一定程度,知道的事情太少,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盲区是什么。
二、造成无知原因
无知是可怕的,在《知识大迁徙》这本书里面有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无知几乎就和苦难划上等号。这似乎是一个常识,但问题在于,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你压根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必须要有相当的智力,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有多蠢。所以,当我们开始觉得周遭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你就要好好照照镜子,反思一下,是不是因为达克效应。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无知的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造成无知的几个原因。
1.理性无知
理性无知就是因为我们的理性造成的无知。例如:觉得自己反正以后不出国,所以就不好好学习英语;觉得那些诗词歌赋没用,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即使偶尔需要发个朋友圈,也可以百度……
在课堂上,偶尔会遇到学生问,你教的这个我现在用不着,能不能教我一些立刻能解决问题的东西。
理性无知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你以为自己做了一个“聪明”的选择,但失去的可能是“出国生活”的机会、“满腹经纶”的乐趣……
2.谷歌效应
谷歌效应是心理学家史芭洛等人做的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先阅读40项像是“鸵鸟的眼睛比他们的脑子大”这类的资讯,接着打字输入电脑。同时跟一半的人说这些输入的资讯都会储存在电脑里,而跟另一半人说这些资讯不久后会被删除。接着请所有人尽量回忆所看到的资讯并写下来。结果发现,那些认为资讯有储存起来的人记得较少,认为资讯已被删除的人记得较多。
谷歌效应告诉我们:越容易从网路上搜寻到的资讯,就越不容易记得。
现在的人们,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上网一搜,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知识就在那里,只要我要随时就可以拿到。可是问题在于,当你不知道不知道的时候,你连搜什么都不知道。这让我想起,上培训课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用手机去拍老师ppt上的内容,以为拍下了知识就是自己的了,甚至乎拍完照后,课都不用心听了,觉得反正内容都在手机里,等我有空再去复习一下就可以了。可问题是,有几个人最后会去复习呢。要想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就必须把它装进大脑里,而不是放在手机里,或者某一个链接里。
3.文化模因
文化模因就是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遮蔽。举个栗子:上网的时候,如果你喜欢看小宠物的视频,平台会不断给你一个接一个的推送各种可爱有趣的宠物视频的内容。如果你喜欢军事内容,平台就会不断推送军事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现在网络技术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平台能够通过你阅读的内容了解你的阅读习惯,给你精准推送内容。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你对你喜欢的内容越来越强化,对其他的信息自然就形成了屏蔽作用。反过来也是一样,平台会让你看到他想让你看到的内容,长期以往,你就被这些内容所影响。另外,宗教、地域、社团….都有可能对你产生文化模因效应。
打破文化模因效应的方法就是,不要被动的接受各种信息,花太多的时间在自己的关注圈,而是不断的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把时间精力放在自己的影响圈,主动探寻,扩展自己的影响圈。
三、总结
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广博,和他的生活就越美好,当一个人的大脑里没有足够的知识的时候,他也就离幸福的生活很远。
我们要多学习成为知识广博的狐狸,不要成为只在某一领域精专的刺猬。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却决定着我们的诗和远方。
保持好奇心,用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和精力,主动去学习、去做一些看似和现在无关的事情。
(文章内容整理自樊登读书音频《知识大迁徙》)
文章持续更新,欢迎你的:
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欢迎加入由本人发起的主题活动:
思维导图 百图绘制计划
涂鸦[277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