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魂|内自省(五)

距上次和人聊天已经过了10天,猫乘风在路上走的跌跌撞撞,他发现还有很多困难在前面等待着他,如今他就遇到一段蜿蜒崎岖的山路,这条路使得他走的既艰难又慢,于是猫乘风决定停下来,好好研究这条路。

猫乘风背着一个小破竹篓,里面装着些干粮和路上收集到奇异石头,他正小心翼翼爬上一段矮小的陡坡,一番努力后,猫乘风终于爬了上去,接着他见到的是一块小平地,这块平地边上还有一个破败的茅草棚。

恰好,天上突然落下豆大的雨点,猫乘风赶忙跑进茅草棚躲雨。

猫乘风脱下小破竹篓,一屁股坐在地上,虽然这次没人和他聊天,但他觉得也不错,有些事情还是需要在自己内心理一遍,才算彻底的把握。

猫乘风呆呆地看着草棚外雨帘般的大雨,陷入沉思。

这十日来,尽管问清了路,但真的走上去,才发现在纸上画地图和亲身走在路上是两码事。因为在纸上,不会突然有蚊子窜出来叮上你一口,也不会有碎石子崴你的脚,也不会在小河流上突然滑倒。

面对这些更加具体的问题,我突然发现,最大的敌人,还是来自于自身。

我能否在满身包包,忍住脚的疼痛和寒冷依然坚定的走下去。我开始怀疑起自己为什么要踏上这条路,我质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我开始想要打退堂鼓。

但当我准备寻找回去的路时,我发现回去的路和往前走的路一样难走,我没有了退路。

我必须往前走,一直直往前走,不要去想其他的路,因为每一条路都一样难走。

在决定方向后,剩下的问题就是遇到阻碍和停滞不前,我应该把所有困难列出来,我将困难大致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写作内容方面的,二是写作这件事的,或者说是我这个人的。

写作内容

一.工具知识类

1.这类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够明确。

写这类文章最初的构想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最终应用于小说的写作当中,本来仅仅是打算作为一种辅助,面向的读者是自己。但写了几篇后,意外发现自己挺擅长写这个的(写起来比较有手感),于是就想着不如分享出来,希望既能帮助别人理解,同时也给自己拉一波关注度。

可是很快就发现,写给别人看的东西,和写给自己看的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自己看得懂,别人未必看得懂,那么分享出去就是无效的。另外,别人即使阅读了,这篇文章又能为他带来什么价值。

a.如果我的文章比原著更难以理解,或者读起来更复杂,那么读者为什么不读原著呢?

b.里面的知识对读者来说有价值吗,如何应用到生活中呢?

c.整篇文章的逻辑链条是否足够严谨和简洁,排版是否好看,更方便阅读?

要想解决上述三个问题,那么写文章时的工作量就增加了,但同样文章的价值也就增加了。

不过这样一来,就需要占用更多的时间,会不会和写小说冲突?

首先,我喜欢写这类的文章,我愿意这样做。

其次和写小说的冲突问题,我觉得写这类文章和写小说是两种思维方式。

写工具类文章,需要更加贴近生活,直面生活中的问题,结构排布上也要多花费心思,思维更集中,但好处是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包括结构也是现成的,只要稍微做些取舍和加工。

写小说,需要的是想象力,创意,思维更发散,要对很多现有的资料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

所以,将二者交叉进行,从厌烦的角度上来看,尽管都是写作,但恰好互为放松方式。关键是要把握好节奏。

综上,通过细致的写作,将知识工具类文章写的更容易阅读和更具有实用价值,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这就是目的。

2.写好工具类文章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a.工具类文章的内容要求

首先应该分成两类,因为实用和理解往往冲突。因为人希望做事的时候,尽可能简单直接,不动脑子。

理解要通过一定量的举例,才能让人信服。通过比喻还有和其他知识的关联,才能明白运作方式,较为全面和深刻的掌握知识,如此一来,整篇文章就会显得十分松散,信息量较大,很容易让读者抓不住重点。(原理类)

而实用类知识应当尽可能简洁,直白,直接就可以按着文章上的步骤走就能得到预期的结果。(方法类)

二者的关系类似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关系,互为补充,但是放在一起效果不好。

原理类文章要求

①理论的来源(哪些科学人物提出的)和产生背景(为解释某个自然现象,解决某个生活问题)

②介绍理论体系下的名词,名词的定义。

③提取出理论模型,并将理论模型和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类比,降低理解难度。(如果做得到的话)

④理论的适用范围,能够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⑤尝试用该理论去解释一些生活或自然现象。

⑥尝试用该理论去预测一些生活或自然现象。

⑦开脑洞,如果放在科幻或小说中,这个理论能不能有一些闪光点。

实用类文章要求

①明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尽可能具体),以及想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②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方法所遵循的理论依据(不对理论作详细描述)。

③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前提,对道具或环境的要求,自身的状体。

④列出方法的每一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是一个可执行的独立单元。

⑤如何检测这个方法是否生效。

两类文行文,排版要求

①尽可能用图或表使得知识可视和直观。

②语句精简再精简。

③读起来轻松,舒服,美观。(三个层次)

b.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促进写作。

由于大脑对陈述语气和提问语气的敏感不同,因此为了让大脑更加活跃,把上述的要求改为提问的方式,重写一遍。

将来写作的时候,直接通过回答一个个问题完成一篇文章的创作。

原理类文章写作流程

①该理论是由哪些人提出的?它的提出又和哪些人相关?(理论来源)

②提出这个理论,是为解释哪个自然现象?还是为了解决哪个生活问题?(提出背景)

③这个理论中有哪些专业术语或公式(公式符号),它们的定义是什么?(名词解释)

④这个理论的模型是什么样的?可以和生活中的哪类场景类比?能用图或表展示出来吗?(如果做得到的话)

⑤这个理论在哪个领域能起作用?具体能解决哪个问题?

⑥结合理论的提出背景,该理论能解释哪些个人、社会问题或自然问题?

⑦结合理论的提出背景,该理论能预测哪些个人、社会问题或自然问题?。

⑧开脑洞,如果放在科幻或小说中,这个理论可以衍生出什么情节?

⑨定稿时,逻辑结构还能再精简吗?

⑩哪个地方的语句可以再精炼吗?排版能不能再好看点?

方法类文章写作流程

①这个方法是要解决哪个具体的实际问题?

②采用这个方法预期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③这个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不需要详细解释理论)

④这个方法使用限制,仅能解决哪个范围的问题?使用对器材,环境,人员的要求是什么?

⑤这个方法的每一个可执行的步骤是什么?

⑥如何检测这个方法生效了吗?

⑦定稿时,逻辑结构还能再精简吗?

⑧哪个地方的语句可以再精炼吗?排版能不能再好看点?

二.小说类

小说写作目前面临的最大困扰不是没有技法和灵感,缺的是一个恒心,或者说仅仅是坐下来开始写。

小说的写作要求,在Jerry Cleaver的《小说写作教程》里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下面,我尝试用一句话将所有要求概括出来。

小说写作要求

通过制造冲突(渴望与障碍)迫使人物行动起来,以此展示人物的情感,结局自然出现最终达到读者认同人物的目的。

小说写作流程

摘自《小说写作教程》第12章,第175页

1.情境。如果没有想法,检查一下教程中提供的故事想法。

2.人物渴望+障碍(冲突)

3.行动(对峙/斗争)

4.场面的结局。结尾时形式更糟,结束于人物的内心世界。

5.如果以上这些都不起作用,请你翻到教程中的第8章,依次采取措施。

小说题材选择

1.长篇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立意比较有深度的命题作为核心来进行创作,以使小说能够持续被作为讨论的话题。

2.短篇小说可以根据时事热点开脑洞,或是改编一些经典电影之类的作品,二次创作。

生活与写作

一.维持创作热情和输出

1.阅读,写工具类文章,写小说,游戏四者之间的节奏安排。

写工具类文章因为有现成的参考,写起来会更轻松,所以尝试放在晚上进行,小说写作放在上午进行。

考虑到写作是一个比较虚无缥缈的事情,要想变成一个日常化的过程,就必须要把写作任务变得具体些,比如有大纲,章节,字数。

因此小说写作利用周六,周日进行大纲研究,同时在这两天,也确定下周的工具类文章的主题。

工作量上,小说写作除周六、日外,每天完成3000字即是达标,如果有心情,可以继续往下写,或倒回去进行修改,修改也可以在小说完成后再进行。工具类文章每天只要完成一个流程的研究即可。

在确保能完成上述两个工作任务外的时间,阅读和游戏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当然,通常写工具类文章是需要阅读先行的。

2.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问答。

①为什么人会反复阅读和写一些内容上重复的东西?比如我上面写的那些内容,可能以前早就有想过或写过,但还要再写一遍。有些公众号的文章类型固定,写的文章内容翻来覆去就那一些,但还是有读者愿意反复看。

1.与生活的其他行为类比,就好像每个人有不同的喜好,比如美食,不会因为吃过一次,而下次味道相同就不吃,相反还会追求味道的稳定。也好像走路,虽然走路就是反复的把脚往前迈,但却能把你送到目的地。

2.知识类的文章,即便读过一遍,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部分,所以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理解。另外,从学到致用也要有一段时间的熟悉和内化,也就是所谓的内隐学习过程。直到某天很自然而然的就把知识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去使用。

3.在没有彻底掌握知识前,知识就好像一种信仰,但这种信仰不够稳固,人对知识有一种不确定感和怀疑。所以必须反复的接触,通过自我暗示达到确信,不管是通过学习得到的外来知识,还是自我总结创建出来的方法,都要经过一段的怀疑期。

4.反复重新写,也是一个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的过程。每一次写都会与上一次有所不同,这个不同在于可能去除掉一些无效的内容,对一些方法的效果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在整个原理模型或方法流程上会更加清晰和精简。

所以这个行为并不是浪费时间,也不是无意义的。是一个必须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当有一天,抛开经济因素,不再反复阅读或写一些重复的内容的时候,要么是这个东西已经掌握了,要么就是它被证明是无用的。

②变现逻辑,为什么要迎合讨好大众?

1.首先一个东西要有价值,那么它就应该能够解决人的某个问题。无论是有形的产品,还是无形的服务,它诞生之初都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存在的问题而生的。正因为产品能够解决问题,所以才会被人需要,别人才愿意用自己的金钱来换取。

2.如果一个产品,它的诞生是出于解决讨好它的创作者这个问题,那么创作者切实享受到了这个产品的使用价值。

③商业规模扩大模型猜想。

1.首先你掌握一个技术,这个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被人需求的,能变现的。

2.由于个人的产量有限,你通过出书,开课将该技术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可以生产该类产品。

3.掌握该技术的人除了自己生产产品外,也会开设课程,进而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技术和产品。

4.该产品被普遍需求,于是你就可以将那些拥有生产技术的人整合起来,创立一个公司,开创一个行业。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文章链接:https://www.sbkko.com/ganhuo-227.html
文章标题:雨魂|内自省(五)
文章版权:SBKKO 所发布的内容,部分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网络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干货分享

现在学习Markdown还算不太晚

2018-8-25 0:21:00

干货分享

毕生珍藏! 10 款实用软件!建议收藏

2018-8-25 1:13: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